人生讲述06 | 17岁那年,我游过深圳河去了香港
1980年,17岁的黄友和几个小伙伴从深圳河游泳去了香港。
今年55岁的他已经过上退休生活。
除了旅游,他的时间完全投身到公益事业。
“如果知道今天深圳的生活会这样好,也许我就不会去香港了!”黄友笑着说。
01
从生产队的拖拉机手到偷渡客
深圳的拖拉机手在训练,1975年。
福田村曾经是深圳最大的村落之一。根据族谱记载,福田村黄姓始祖从江西吉水迁徙来此,迄今已有七八百年。
黄友说,以前福田村的范围,北至笔架山,南至深圳河,东至华强路,西至皇岗路。“有一个笑话,外村女子都不愿意嫁福田村。这么多土地为什么还不愿意下嫁?就是因为土地广阔,劳动力少,嫁过来就累惨了!”
尽管土地多,上世纪七十年代福田农民的生活却不怎么好,“粮食都不够吃。我记得小时候就靠把番薯拌到米饭里,才够吃。”
少年黄友最深刻的记忆就是,村里走了很多人。
“我读书的班上原来有三十多人,今天少两个,明天走两个,后来剩下不到一半。”这样的状况让黄友和同学也无心读书,初中就辍学回到农村干活。
黄友得到的是一个不错的差事,开手扶拖拉机。那个时候是集体经济,生产队就两台手扶拖拉机,很珍贵。大约当了半年拖拉机手,有一天黄友和原来几个同学在一起聊,大家临时起意说去香港看看吧。
从福田村去香港很方便,村南的深圳河,对面就是落马洲。作为禁区内的村落,边防部队和村民们都非常熟悉,看到他们在河边是习以为常的事。
几个小伙伴就偷偷从深圳河游泳到了对岸。
这是1980年5月。
去香港前,黄友兄弟姐妹五人合影。
02
从修车学徒到货柜车司机
在香港,如今有1300多位深圳福田村人。住在福田村的原住民,数量大约在2400人左右。
黄友的大伯父在香港,姐姐1978 年前后先他到了香港。在家人的帮助下,黄友找到第一份工作:当汽车修理学徒工。
“当学徒月工资是450块。以前在集体劳动,我的工分是7分,按照分红一天只有七八毛钱收入,所以400多块一个月还是知足的。那些钱我也不敢乱花,家里太穷了,还有弟弟妹妹,我挣到钱全部寄回来补贴家用。”黄友说。
1981年,朋友介绍黄友给水产公司开货车,业务是从宝安县的松岗把淡水鱼运到香港市场。当时深圳搞特区建设,大力发展“三来一补”,其中有一项是来料养殖,鱼苗和饲料都是从香港运来,在深圳找池塘养鱼,鱼长大了则运到香港销售。深圳为每一口鱼塘提供配额,按照指标出口鲜鱼到香港。
尽管已经去了香港生活,但是工作仍然和老家深圳密不可分,黄友觉得这像一种宿命。不过也好,他又可以回到熟悉的地方,还可以探望家人。
八十年代后期,大量的外资企业和“三来一补”加工业在深圳兴起,吸引了内地大量务工人员。福田村民们从小额边境贸易到运输,靠着积赞下来的钱建起了一栋栋小平楼,租给来深圳的打工者,许多村民也因此得到了不错的租金回报。
父母通过跨境耕作机会在香港挣到一些钱,加上黄友的帮助,家里率先在村里盖起了楼房。
不久,通过勤奋工作和打拼,黄友自己也在香港购买了一套公寓房,一家人的生活变得好了起来。
黄友兄弟姐妹五人近照。
03
从运输业深刻感悟内地变化
几年后,黄友决定结束打工生活,自己创业。内地开放程度不断扩大,香港不仅给予了深圳经济特区巨大的帮助,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,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。
黄友当了几年司机以后,决定结束打工生涯,自己投资搞运输。2000年前,香港的货运非常好做。主要就是因为,珠三角的很多企业尤其是加工企业,原材料都需要从香港过关运送。黄友记得早期他的主要客户就是位于龙华的一家企业,他的运输队给企业运送胶花。
2000年以后,盐田港开通,货物主要经由盐田进入内地,从香港走的数量就迅速减少。黄友敏锐了这个变化,当机立断决定把业务重心转移到盐田港。
“2000年时候我在盐田跑运输,开始只有两台车,我就叫我弟开了一台,再请了一个司机开一台。然后慢慢发展到拥有8台车,最多的时候差不多20台车。坦率说,我就是因为跑运输,不仅信息灵,也看到了很多香港人看不到的变化。改革开放让内地人生活好了,香港很多人对内地的变化却完全不知道以为还像以前那样。他们不了解变化,也就错失机遇。”黄友说。
他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说,上世纪90年代,福田是深圳城中村改革的先行者。1998年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入驻,后来知名连锁酒店维也纳也是从这里“走”向深圳其他地方。
如今,55岁的黄友更愿意做一名福田村民,他每周的一半的时间在福田村度过。运输业务他转交给以前的伙计,儿子则在香港投资汽车修理生意。
“现在,我已经过上退休生活了。”黄友笑说。
投身宗亲和社会工作的黄友(中)。
04
投身雍睦宗亲的工作
现在的黄友介绍自己只说一个身份:环庆堂黄氏宗亲会会长。
黄友拿出一本颇有些年份的小册子给记者展示,“看看这本老古董,就知道我们宗亲会的来龙去脉了!”
这是福田村环庆堂黄氏宗亲会1982年成立时的章程,里面有制度条款,还有几位当年创会会长的名字。黄友告诉记者,1982年,几位黄氏前辈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宗亲会,“会所成立之初,几个创会老会长和宗亲捐助购买了三个单元的物业。要知道在1982年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,后代必须感恩。三套房子中的一套作为会馆办公用房,另外两套则出租,所得收益用于发展宗亲会。这种制度安排也是非常精心的,让宗亲会可以持续得到发展壮大。”
黄友告诉记者,“我现在的主要工作有三项。第一就是祭祖,除了在香港和深圳祭祀福田村的一世祖,我们还在每年十一月组织去江西,认祖归宗。第二项工作就是做好宗亲中的敬老工作。我们每一年都有一个村民敬老晚会,村干部区领导全都请过去。第三项工作就是在加入加入香港社团总会以后,我们会在宗亲会组织一些爱国爱港的活动。”
黄友说,自己名义上是退休了,但组织一个宗亲会的活动,事情一点不少。像祭祖这样的事务性工作,每年要联络海内外的乡亲,要准备几百桌的盆菜宴,要组织宗亲会的会员去旅行,需要操心的事情非常多。组织敬老节的晚会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,黄友说,当年村里的宗亲从香港回来,总会左邻右舍分享一些糖果面包,这份温馨永存心间。今天大家富足了,不再缺衣少食,但是不能因此让人情淡了。组织敬老晚会,把长辈们聚集在一起吃个饭,大家不是图那点物质的东西,重要的还是精神的慰藉。
“如果知道今天搞得这么好,我都不走了。看现在村民的生活多好,有自己的事业,村里还有分红。但是我也不后悔,因为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我挣钱接济过家庭。我们兄弟姐妹五个,当年相互帮助,如今感情和睦,这是最开心的事。何况,我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,我经历了中国改革过程中最精彩的岁月,已经很满足了!”黄友说。